「當我們直面生存、ㄙˇ亡和愛,哪一個會是你最終的選擇?」
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在她的現象級小說《擺渡人》里,向千萬讀者提出這個問題。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克萊兒沒有做出回答,但給我們講了一個穿越生ㄙˇ輪回的故事。
故事里,普通女孩迪倫因遭遇意外,靈魂飄出身體遇見了她的擺渡人崔斯坦。
在充滿坎坷的人生里,在無法左右的命運中,迪倫和崔斯坦共同成長,學會了愛與勇敢。
最終,他們成了彼此的擺渡人,重回人間。
在他們的故事中,克萊兒用4句話道出了生活的真相。
這堪稱人間清醒的4句話,讀懂了,便會受用一生。
人生,是一個不斷得到,又不斷失去的過程。
從我們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臨各種「失去」。
也許是一件心愛的玩具、也許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也許是爸媽的陪伴、也許是相交多年的好友……
就像《擺渡人》里的迪倫,小小年紀的她,就不得不面對生活里的各種「失去」。
5歲這年,父母離異,性格強勢的母親帶著她獨自生活。
從此,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畫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母親的歇斯底里和求全責備。
不僅如此,要強的母親從不讓父親踏入家門,更不接受他一分錢的救濟。
母女倆的日子捉襟見肘,迪倫覺得她失去了很多快樂。
幸運的是,她認識了凱蒂,友誼寬慰了她年幼的心。
可是好景不長,半年后凱蒂轉學走了,迪倫再次為失去朋友而難過。
克萊兒在書中寫道:「人活著,就會失去。」
失去是人生的常態,就像月有圓缺,花有開謝一樣,人生也是有得有失。
記得前一段時間,一個60歲的老人在網上走紅。
他的故事,被網友們稱為現實版的《活著》。
他自小父母雙亡,妻兒早逝,兄弟三人也只剩下他和智障的弟弟。
偶然的機會,他出現在了一則交通紀實節目中。
當交警看著他和一條狗坐在堆滿木材的三輪車上時,詢問他:「萬一出了事,家人不擔心嗎?」
老人凄慘的一生,才浮出水面。
說起這些往事,老人面帶微笑,語氣平靜。
交警很困惑,問他經歷這麼多,為何還能面露笑容?
老人回答說:「向前看。」
面對「失去」,我們往往痛心疾首。
但是,作為「擁有」的對立面,「失去」無時無刻不在平衡著我們的人生。
我們從「失去」中成長,更懂得珍惜所有和熱愛生活。
在克萊兒的筆下,迪倫雖然失去了很多,卻從未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比如,她很想見爸爸一面,并為此付出努力。
在迪倫軟磨硬泡下,媽媽終于同意她去阿伯丁找爸爸。
她滿懷期待地踏上開往阿伯丁的火車,沒想到火車行至隧道時,發生了交通事故。
迪倫費勁地爬出隧道,沒有看到想象中的救護車、警察、施救隊,只看到一個黃頭髮的少年,在不遠處沖她微笑。
少年叫崔斯坦,一個靈魂的擺渡人。
他告訴迪倫一個慘痛的事實:她不是唯一逃出來的,而是唯一沒有逃出來的。
崔斯坦還說,他將護送她穿過這片荒原,到達靈魂之家。
面對ㄙˇ亡,迪倫顯得異常平靜,她沒有抱怨命運或者表達憤怒,而是對眼前所見,充滿了好奇。
她問崔斯坦:「荒原上怎麼全是上坡路,遠處的山,為什麼看起來那麼荒涼?」
崔斯坦說:
都是因為你。你的身體是你心像的投射,這片荒原也是一樣。
你爬出隧道時,心里想著身處一個偏遠、多山、荒涼的地方,所以荒原就成了這個樣子。
你不愛鍛煉,只要一走路,就覺得是上坡路,感覺很累。
所以,這里也全是上坡路。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內心的投射。
你心緒慘淡,你的世界就黯淡無光,你心向陽光,生活就會春意盎然。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只要你有活潑的心靈,處處都是生活的情趣。」
葉嘉瑩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她是蜚聲中外的學者,教書育人70余年,更是在94歲高齡的時候,把全部財產捐贈給南開大學。
葉嘉瑩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溫文爾雅、樂觀堅韌。
她能在詩詞中,感受生活的美,也能在生活中,感受詩意的美。
但了解葉嘉瑩的人都知道,她一生坎坷,經歷過很多磨難。
她生逢戰亂,家道中落,母親早亡,父親失散。后來遠嫁臺灣,又陷入牢獄之災。
幾年后,總算過上安穩的生活,丈夫又時常家暴。
及至晚年,她又親歷了女兒女婿喪生交通事故的悲劇。
她的生活本是一片荒蕪,卻因為她心向美好,心存善念,生活有了起色。
她像一顆種子,命運把她落在哪里,她就在哪開花。
生活里,有太多無可奈何。既然左右不了命運,就試著調整心態,改變心境。
當你的心境變了,一切都會不同。
這點,在迪倫身上,同樣適用。
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迪倫選擇接受,并開始享受和崔斯坦相處的時光。
作為擺渡人,崔斯坦是個有故事的人。
在迪倫的請求下,崔斯坦開始講一個令他最為難忘的故事。
二戰時期,曾有一個叫喬納斯的納粹士兵……
剛講到這里,迪倫就粗魯地打斷了崔斯坦,因為她一聽到「納粹士兵」這幾個字,就氣得牙癢癢。
但崔斯坦說: 「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各有各的美德和過錯。」
言下之意,是請迪倫放下偏見,把故事聽完。
這個叫喬納斯的人,是波蘭集中營里的普通士兵。他討厭戰爭,更討厭集中營,但他對這一切都無能為力。
一天,長官命他槍殺一個老人,只因為老人摔倒時不小心蹭了一下這位長官。
從不敢違抗軍令的喬納斯,拒絕了這次任務。
結果是,他和老人一起被處ㄙˇ。
崔斯坦說,喬納斯是他遇到的最可敬、最高貴的靈魂。
迪倫聽后,為她之前的偏見表示了深深的歉意。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有句著名的臺詞:
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無法搬動。
我們很難放下扎根于內心的偏見,因此我們常常被偏見一葉障目。
曾看過一個名為《不中看的美食》的紀錄片,其中有這樣的一幕,印象深刻。
部分美國人對中餐敬而遠之,原因竟是他們以為中餐都使用味精,吃了后會食物中毒。
即使唐人街的中餐廳一再聲明,絕不使用味精,但這些店還是令不少美國人望而卻步。
后來,一位韓裔大廚做了個有趣的實驗。
他請來不少美國人座談,在他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分發了一些含有味精的小零食給他們。
最后的結果是,所有人都安然無恙。
片子里,專家解釋說,味精并非中國特有,反而是美國使用最多的食品添加劑之一。
很顯然,讓美國人談虎色變的不是中餐廳的味精,而是他們心中的偏見。
英國作家威•赫茲里特說:「偏見是無知的產物。」
正是因為認知不足,才會被偏見左右我們的判斷。
放下偏見,才能看到更好的世界,遇見更好的人。
莎士比亞曾說: 「愛,可以創造奇跡。」
這句話放在迪倫和崔斯坦身上,再適合不過。
他們一路走過沼澤,與食腐的魔鬼搏斗,渡過怪物出沒的湖泊,在朝夕相伴中,深深愛上了對方。
遺憾的是,崔斯坦護送迪倫到達靈魂之家后,不得不和她告別。
他必須回到荒原繼續當擺渡人,這是他逃不掉的命運。
但接下來,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迪倫為了崔斯坦,甘愿冒著徹底消失的風險,重新回到充滿魔鬼的荒原。
她聽人說,如果成功了,她和崔斯坦有重回人間的希望。
走回荒原的每一步,都危險重重。但崔斯坦在迪倫心中留下的愛與善意,成了她克服恐懼的信念與力量。
最終,迪倫成功了。她的靈魂回到了身體,而崔斯坦也從荒原來到了人間,結束了令他苦悶的擺渡人生涯。
他們因為愛,成了彼此的擺渡人,一起得到救贖。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關于這個問題,克萊兒說:
「每一個鐫刻著愛與善意的靈魂,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
有時候,我們以為命運給予的苦難,是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可回頭一看,這個世界上,總有人在用力地愛著我們。
他們的愛和善意,像海上的燈塔,照亮前行的航線,給了我們走出苦難的力量。
就像法國詩人彭爾沙所言:「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藉的人,無懼任何事、任何人。」
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些人擦身而過,有些人卻愿為我們奉上一顆真心,用愛為我們點亮黑夜。
這些愛,值得敬畏;這些人,彌足珍貴!
英國《衛報》這樣評價《擺渡人》:「一本教會你如何去愛的偉大作品」。
迪倫「ㄙˇ而復生」的奇幻之旅,不過是現實生活的藝術表達。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
人活著,總會「失去」,但「失去」教會了我們樂觀和堅強;在充滿變數的生活里,你的心境決定了你的處境。
人的生活并非千篇一律,每個靈魂都與眾不同,放下心中成見,才能看清世界的面目;而無論命運如何安排,請相信愛,勇敢愛。
不少人看完《擺渡人》后,都感覺靈魂注入了一種力量。
也愿你在這本書中,感受到愛與力量,找到通往幸福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