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認為,甄嬛最后對皇帝的「狠」,是因愛生恨。
現在再看,卻完全不這樣認為,不光是皇帝沒有真正愛過甄嬛, 其實甄嬛也從未愛過皇帝。
皇帝走的時候,甄嬛說了這樣一句話: 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這種錯,不是因為兩個人經歷種種以后的緣分散盡,而是一種徹徹底底的錯。換句話說, 如果甄嬛一開始就知道皇帝是這樣的皇帝,她壓根就不會愛上他。
甄嬛喜歡并且能夠最終愛上的人,從始至終就是果郡王那樣的人。還未進宮時候的她,想要嫁給世上最好的男子,結成連理,白首到老。她曾經一直以為,皇帝便是這樣的人。而且皇帝前期的確對她也算是寵愛有加,還沒侍寢就先破例加封,椒房之寵等等,極盡浪漫,讓她看起來像極了一個例外。
甄嬛當時也不過是十七八歲的少女心態,面對這樣的寵愛,對愛情懷著美好向往的她,必然容易淪陷進去,以為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傾心相待,對未來也充滿信心。
但是,隨著兩個人一步步的相處,后宮的各種爭斗,甄嬛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步步看清真相,也一步步看清皇帝的本質。
作為一個帝王,他不可能給予自己想要的那種愛, 皇帝從來都不是自己喜歡的那種人。
但果郡王卻是。
初相遇的時候,皇帝借著果郡王的名號與她交流,或許就注定這場相遇最后的結局不會那麼美好。甄嬛于皇帝而言,是「莞莞類卿」,在皇權之下給予的一點點美好,并不代表皇帝就真的多麼愛甄嬛。
人,天生都有慕強心理,尤其是在愛情里面,很喜歡為強者找理由,找苦衷,哪怕對方做盡傷害自己的事,也還是愿意從玻璃渣里面去找糖。就好像是皇帝對甄嬛的愛,有不少人認為站在皇帝的身份,他是愛甄嬛的。
但如果你仔細看看,就會發現皇帝的愛始終帶著不尊重,帶著利弊權衡,帶著皇權之下的威逼利誘,還有前朝后宮的利弊權衡,至于那些看起來為甄嬛所做的破例,比如椒房之寵這些,原本就是不涉及到皇帝利益的一些小事而已。
這,就好像是生活中兩個相愛的人,你不能看這個人為你多了多少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關心你,半夜給你買吃的等等。這些事只要愿意,并不難, 真正衡量一個人愛意的地方,是當涉及到利益的時候,這個人能夠作何選擇。
果郡王能夠為甄嬛豁出性命。
但是皇帝,從始至終愛的都是他假想中的純元皇后而已,不是甄嬛。沒錯,就連他對純元皇后的懷念,也不過是因為斯人不在而已。
甄嬛后期回宮以后,一直也不是在做真正的甄嬛,而是朝著皇帝想要的樣子在假裝。她原先試著做真正的甄嬛,結果遍體鱗傷,差點命喪黃泉。 皇帝的性子,壓根不會喜歡原原本本的有棱有角的甄嬛。
所以,后來她也學會了利益權衡,表面去討好和偽裝。
一個人不愛了,自然能夠大大方方還有無所畏懼。
所以,甄嬛后來的狠,不是因為她因愛生恨,而是她從來都沒愛過真正的皇帝。當她看明白這一切以后,曾經所有的喜歡,都不過是過眼煙云而已。她雖然愛果郡王只有兩三年,但果郡王才是她的真愛。 她愛他的一切,果郡王沒有假裝,沒有隱藏,他原本的性情,他的三觀,他的人格魅力,包括他整個人,就是甄嬛會愛的那種人。
從這個層面來說,甄嬛的確愛了果郡王一輩子。
所以,重溫《甄嬛傳》的時候,我發現能夠明白甄嬛最后之「狠」的人,才算領悟愛情。只是他們的愛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環境下,更加添了一重悲劇而已。
仔細想想,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其實也不少啊。
我有一個朋友,她以前有一個很愛的男生,愛得差點失去自我,可以這樣說,當時的她,愛那個男生,超過愛她自己。她什麼都為男生著想,兩個人也有過不少浪漫美好的時刻,但是當一切塵埃落定,她想起自己過去的執著和死不放手,卻終究只有輕輕一笑。
她說: 「我以前啊,不過是愛上了一個想象中的他而已。」
她曾經為了留住他,特別卑微,就差低到塵埃里,但男生還是堅決要走。后來她才知,他無縫銜接了新的戀愛對象。就算這樣,她那時還是因為心中的不舍,想過繼續給他機會,說只要他回來,她既往不咎。
當她終于撞了無數次南墻,回頭并且逐漸理智以后,她開始復盤這段感情,意識到男生從來都不是自己會喜歡的那種人。她一開始中意他,是以為他有擔當,責任心強,以為自己嫁給他,可以一輩子都很幸福。
但實際上,他后來的種種行為證實,真正的他自私懦弱,沒有責任感,沒有擔當,謊話連篇,并且沒有絲毫同理心。
這樣的他,還值得自己愛嗎?
要是一開始她就發現他的本質,她肯定不會愛上這樣的人。但,后來已經愛上之后,她便失去理智,用自我假設給愛的人戴上無數光環。她以為他不一樣,實際上不過是自我欺騙而已。
其實,很多人的深情,都是演出來的,你要說對一個人的不舍,是真的源于有多愛對方?
恐怕未必。 有些人喜歡的,不過是自己愛一個人的感覺而已,然后剛好這種感覺投射到了某個人身上,于是就誤以為自己真的有多愛對方。
要是真的用理智想想,可能自己的很多愛原本就有水分。
尤其是那些遇到一個渣男或者渣女,被傷了以后,還是愛得深沉的人,說白了, 其本質是沉浸在自我營造的深情氛圍里面無法自拔而已。
在這一點上,甄嬛很果斷,也很理智,不值得就及時止損,她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她贏了。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果郡王的出現,讓甄嬛更加看清這一現象。這就好像生活中不少人,總得等到下一任出現,并且是真正合適自己的人以后,想起以前才能意識到完全是愛錯了人。
相反的是,那些拖拖拉拉一味沉浸在自我攻略里不愿走出來的人,非要在玻璃渣里找糖吃的人,到最后只會被傷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