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麥迪遜之橋》是1993年由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愛情電影。
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沃特的小說《廊橋遺夢》改編而來,并在1996年獲得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58屆美國金球獎。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弗朗斯西卡在丈夫和孩子外出之際遇到《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兩人在相處的四天內產生了難舍難分的感情。
很多人說,這是一部講述相見恨晚的唯美愛情片。
但我看來,這是一部披著婚外感情,內核卻引導我們思考關于婚外感情的真相。
什麼是「愛情」?什麼是激情?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早就有定義了。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在「愛情三角理論」中,明顯的為「愛情」下了定義。
他指出:「 愛情是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部分組成。」
激情:這是愛情開始的最初階段,當男人看到女人猶如火星遇見金星,雙方對彼此都散發出致命的吸引。
親密:指的是雙方發自內心喜愛對方,并且愿意建立起一段和諧的關系。即便沒有激情那樣強烈的情感,但也是兩人感情的升華。
承諾:兩人決定彼此陪伴,不離不棄,相守一生。
這三種成分又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浪漫式愛情共7種愛情。
在電影《麥迪遜之橋》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是名家庭主婦,在1965年的一天,當丈夫帶著兒子和女兒一同去市集的時候,她獨自在家門口吹風。
這時候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停下車向她打聽路。
弗朗西斯卡瞬間被眼前這個男人所吸引,對他格外熱情。
因為羅伯特需要在曼迪遜橋取景拍照,所以在當地需要逗留四日。
后面的故事自然是兩人在前面兩天建立起感情,后面兩天分秒廝守。
最讓我覺得意外的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將這短暫的露水姻緣視為特殊的愛情,刻骨銘心的愛情。
有的觀眾說,他們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有的觀眾說,他們是相見恨晚的靈魂伴侶,只能遺憾錯過;
更有人說,弗朗西斯卡為了家庭犧牲真愛,她是如此的偉大。
看到這三類的評論,我內心覺得十分好笑。
不知道社會風氣竟然如此「開放」到尊重婚外感情。
下面就我個人談談對電影的感受。
有人說,男人在感情里是現實的,但我想說,婚姻中的男女在感情里都是無比現實的。
清醒而決絕,是現代婚姻中對待婚外感情的常見態度。
女主弗朗西斯卡看似愛上攝影師羅伯特,其實只是借助短暫的歡愉發泄自己在婚姻中的無助和受壓抑。
在電影《麥迪遜之橋》中,弗朗西斯卡在燭光下對羅伯特說:
·這一切其實早就有了結果,羅伯特
·當一個女人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意味著終點;在某方面,她的生命開始了,在另一方面,卻停止了。她建立了現實的人生,而把個人的需求放到一旁,好讓她的孩子長大成人,當他們離去時,她便忘記自己為什麼而活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長達十多的婚姻生活中,弗朗西斯卡將自己的身心全部奉獻給了丈夫和孩子,她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自己的愛好,甚至沒有了自我。
突然間丈夫和孩子的離開讓她一直被壓抑的心靈得到了釋放,自我開始慢慢浮現,內心蠢蠢欲動。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加繆曾說:「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當弗朗西斯卡將自己暫時從家庭中抽離,「她」的自我開始覺醒。
當心靈得到釋放,肉體的欲/望便立刻浮現。
所以當長相平庸的攝影師羅伯特出現時,她內心渴望的激情和歡愉便立刻涌現出來。
無論是在屋子內偷看在花園內的羅伯特洗澡還是在風中敞開衣服感受肉體的解放,導演毫不掩飾地展現出的是弗朗西斯卡靈與肉的蘇醒和對激情與歡愉的渴望。
跟四海為家的男子做/愛,就是一場不需要負責也不需要擔心后果的事。
從一開始她就將他視為「露水姻緣」的對象。
正如她在燭光下說:「這一切其實早就有了結果,羅伯特。」
是的,女人在婚姻中不比男人愚蠢, 她知道自己要的只不過的借由這個男子徹底將自己從桎梏的婚姻中解救出來罷了。
當羅伯特拿著那套忽悠女性的說法:「我就說一次,以前沒說過,因為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弗朗西斯卡根本不為所動,因為在之前的交流中,她早就知道對于浪子而言,要的只不過的路上美好的風景,而不是安穩的家。
她不會被他廉價的語言所打動,正如她知道他經常到哪里都會跟一些女性發生關系。
與其說「愛」,對他而言只不過是類似 「路上的美景,停下來欣賞片刻接著繼續趕路。」
弗朗西斯卡,一位中年的母親,從她長久的生活方式來看,她是絕對不會脫離眼前的生活跟這位陌生人遠走高飛。
首先,她生活在封閉的小鎮,思想封閉。
從她一直扮演好一個太太和妻子的角色,我們知道她沒有觀眾,沒什麼朋友,可以說和外界完全的隔離。骨子的傳統和思想的守舊,讓她不會去做任何冒險的決定;
其次,她會擔心流言蜚語對自己孩子的影響。
家庭觀念及其重的她,不會讓任何事情傷害了自己守護了近二十年的家。就像很多婚外感情的男人,在外面和小三尋歡作樂可以,但小三一旦上門鬧原配,他們會立刻回歸家庭;
第三,她天性渴望安穩。
她并不是真的愛羅伯特,只不過被羅伯特身上散發的自由氣息吸引著。她內心渴望的自由在羅伯特身上得到了呈現,并且這才是真正吸引弗朗西斯卡的原因。
羅伯特,正如他自己所說,四處流浪的人是不需要固定的家和伴侶。
不需要婚姻束縛和對伴侶責任的承擔,他追求的就是精神和肉體上的充分自由。
他們都知道彼此不會打破現狀,但因為短暫的相處有了感情所以才有燭光下的告別。
無論是弗朗斯西卡還是羅伯特,抑或是我們觀眾,誰也無法想象保守的弗朗西斯卡真的跟羅伯特一走了之后彼此能維持多久。
畢竟,日久見人心,激情過去,差異化顯現就是巨大的災難和更大的后悔。
除了她和羅伯特之間本就不是愛情之外,還有就是她 自己的性格和認知的有限,讓她在平淡的生活中既不懂如何為自己尋找樂趣,也不懂建立自己的五彩人生。
自己將自己圈在婚姻中,哪里又有「犧牲」而言。
女人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為家庭的付出,更不該僅僅照顧好丈夫和兒女視為唯一的責任。
一個女人無論是做妻子還是媽媽,都要記得自己才是自己的生活重心。
丈夫和孩子是劃入自我邊界的重要人物,但絕不是自我生活的全部重心。
在《麥迪遜之橋》中,唯一欣慰的是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是個老實人,并沒有做出什麼出/軌傷害妻子的事,但現實中,不少一心只扎入家庭的女人在遇到丈夫出/軌時便覺得時天災,頃刻間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
因為她們不懂為自己而活。
真正的愛情,本該是兩個獨立的靈魂翩翩起舞,一起組建未來。
我是愛你的,你也是自由的。
所以《麥迪遜之橋》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就純屬告訴我們女人在婚姻中要保留自我,要學會將愛情事業和家庭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