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在江湖,就得面對無數的人與事兒。
尤其是職場中的人們,他們每天都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這就註定了他們肯定需要擁有一定的「看人」能力。
何為「看人」的能力呢?直白一點來說,就是你要知道這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唯有如此,你才可以制定相對應的策略,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可「看人」這樣的本事,終究存在一定的技巧。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懂得如何去看透一個人。
古時候的劉備,他雖然文武都不突出,有沒有什麼大的戰略方針,可他看人的能力極強。甚至臨終前跟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也都符合後來的事實。
我們都會對這樣的人感到疑惑,為什麼他們能夠看人看得那麼准呢?其實,這就跟人之經驗和觀察的著重點有關了。
古人曾說:「觀其言,察其行,知其底,方識其人。」
你只有好好地分析他的言論,觀察他的行為,然後摸清他的底細。如此,你才可以更好地識別一個人,看清他的內心。
要想「看透」一個人,其實不用聽他說什麼,關鍵要看這三個方面。
一個人的言語,往往存在許多虛假的成分在裡頭。而只有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才是他真實為人的體現。
在劉邦還未稱帝之前,他依舊依靠著大將軍韓信。而韓信這個人有個特點,那就是特別會打仗,可就是不懂得做人。
而劉邦手下有個管後勤的高手,那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千古一相」蕭何。 他雖然在劉邦陣營中有著極強威望,但他卻依舊在劉邦手下兢兢業業地做事,特別懂得做人。
後來,韓信勢大,本該有跟劉邦叫板的機會,就連韓信手下的謀士都勸他,如果不跟劉邦對立,未來大將軍絕對不會有好的下場。可韓信不聽。
到最後,結果便是劉邦統一了天下,而且想剷除異姓王。那麼,首當其衝的便是韓信了。如此,不會做人且咄咄逼人的他便被呂雉給殺害了。
蕭何由于懂得做人,保全了一家老小,安穩到老。
這兩人原本就是劉邦的「左膀右臂」,為何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
就是因為劉邦從他們的為人處世態度中看出,蕭何雖然深得人心,可他卻忠誠,而且懂得自汙,明白進退的維度。而韓信雖然有功,不過野心不小,而且不懂得做人,留著必然是後患。
可以說,從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中,我們就能夠看透這個人。
西方有位哲學家說過,在名利面前,任何人都會露出真實的一面。
人類如此擅長偽裝,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可以收穫到自己的利益,從而富貴萬千,受到別人的尊敬。
正因為人類都為了利益而活著,所以從「名利」面前去看人,這就特別准了。
有兩位職員,他們的能力差不多,教育背景也一樣。對此,老闆便想考驗一下這兩人,看看這兩人誰有資格入職到公司當中。
在分配任務的時候,老闆安排了兩個相同的任務給他們去完成。
第一個職員認為,這個任務太簡單了,而且還有更進一步的空間。如此,他便鋌而走險,雖然得到了不少的利益,完成了任務,可也惹了不少的麻煩。
而第二個職員認為,這個任務雖然簡單,可一旦處理不慎,便會給自己和公司招來不必要的禍患。如此,他選擇謹慎行事,規規矩矩地完成了任務。
前者以為自己超額完成了任務,會受到老闆的表揚,從而順利入職。誰知道,老闆錄用了後者。
老闆說了這麼一句話,在充滿誘惑的任務面前選擇謹慎,這樣的人才不會將團隊和企業帶入泥潭當中。
可以說,名利前的表現,是人最為真實的一面。
在外人面前,也許這個人表現得特別講義氣,做人的品格還不錯。可是,這些不錯的品格,是可以假裝的。
而要想徹底地看透一個人,那我們就不能從外在去看這個人,而是要從內在去看這個人。
如何從「內在」去看這個人呢?那就是觀察他們對待家人的態度。
一個能夠對家人好的人,其實這個人還是不錯的,至少他內心存在著一定的真感情。可是,一個不懂得對家人好的人,他哪怕在外人表面表現得再好,他也不過是毫無感情的冷血之人罷了。
老人常說,不管是找物件還是交朋友,首先就得看他懂不懂得對家人好。不懂得對家人好的人,他也絕對不會對你好。
人心和人性,其實還是特別難測的。唯有你在某個細節之處看透了一個人,你才能夠制定出一定的策略去應對他,不至于被他所矇騙。
看透一個人,需要的不僅是方法,還有一個人的社會經歷。當你經歷得多了之後,你便能從任何一個方面去看清這個人。